永利皇宫官网,永利皇宫赌场,永利皇宫娱乐城,永利皇宫注册,永利皇宫,永利皇宫app,永利皇宫发财车,永利赌场,永利集团,永利娱乐城,永利娱乐场,永利澳门,永利博彩,澳门永利皇宫博彩官网,网上澳门彩官网,澳门永利
所谓“皇宫”,理所应当是贵气之巅。藏天地之至臻,享人间之极品。宫廷之人“非上品不用”。在永利皇宫中的衣食住行,处处都透着这么一股“本宫非上品不用”的傲气。廊道拐角不经意的一幅画,就有可能是18世纪法国的古董珍品。酒店看似随意的明朗用色——金、黄、橘、孔雀蓝——实际上是根据中国清朝宣统帝的宫廷用色作为设计灵感。整座永利皇宫就像一件耐人寻味而又不自矜夸张扬的艺术品,随便取一个细节,都能给揪出一串优雅贵气的来头。
最让我折服的,是永利先生对酒店细节的精益求精。连酒店房间的一把梳子都是由永利先生亲自把关,连天花板的一盏玻璃花灯也要特意从意大利穆拉诺进口。作为已经功成名就且年近八旬的“拉斯维加斯之父”,他可以有足够多的理由不必“care that much”。笔者妄自猜测,这是因为,以永利先生的高度,酒店不仅仅是一项商业综合体,更是他精心出品的一个艺术品。这是一个对艺术有狂热追求的可爱老头儿,而且是个素食主义的老头儿。永利先生的酒店餐厅都十分尊重素食者,特备有素食餐。同为素食者,这一遭体验,着实又多了一个令在下对永利皇宫徒增好感的理由。一座酒店建了6年,直至开业的前一天酒店上下还在改善那些不够“皇宫”标准的微小细节。在纸醉金迷的欲望之城,能遇见这样不完全以利益为向导的用心和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就设计风格而言,澳门永利皇宫到底是一座中国皇宫还是西式宫廷?官方的说法是“21世纪的中国风”。你说这是中国皇宫?任何一个中国人走进澳门永利皇宫,以一个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直觉,谁都不会一眼确信地说“这就是中式宫廷”。中国人眼中的中国风应该是故宫和圆明园。但你说这是西式宫廷?永利皇宫确又随处可见中国元素。除却中国清朝木漆对屏、中国古代酸枝木台等珍贵的清朝工艺品,在天花板、地毯、桌椅、廊道等地方随处可见祥云、龙鳞、灯笼、中式花瓶、吉祥结、明朝中式线条等设计元素,中国元素的设计被糅合到永利皇宫的骨子里。
那到底它是中国皇宫还是西式宫殿? 一言以蔽之,它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风”。龙环镜集和巴克勒公爵花瓶上的龙元素都很西洋化。巴克勒公爵花瓶价值过亿,瓶身于18世纪从中国出口到法国,由巴克勒第三公爵夫人伊莉萨白?蒙塔古所收藏,底座和瓶口的镶金则是后来欧洲人加制上去的,所以有了这些眼前被西化了的龙元素。永利皇宫中的永利宫和咖啡苑天花板顶部有各式灯笼,也是在中国传统灯笼形式基础上的国际化设计。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就像18世纪欧洲启蒙时期法国兴起的“中国热”,“中国帝皇记”系列画中的“中国花园”都是西洋人面孔,西洋人的头饰,西洋化的亭台楼榭,在他们的想象里,这就是中国的模样。永利先生和Roger Thomas为了实现一句“让中国艺术回到中国”的承诺,在全世界(主要是法国)搜罗拍卖来十七十八世纪的古董艺术,永利皇宫造价42亿,单纯在工艺品这一项就花了超过10亿港币(1.25亿美金)。整个酒店设计也结合了欧洲洛可可艺术时期和中国清朝时期的艺术,连酒店里的星巴克都在探讨21世纪的中国风趋势。
或者更精确地,可以用一句话这样说:永利皇宫的风格很Chinoiserie(法式贵族中国风)。永利皇宫中的“巴克勒公爵花瓶”、“中国花园”、“觐见帝皇”、“菠萝丰收”、“墟市”、“龙环镜集”等都是“法式中国风”的艺术品。除了巴克勒公爵花瓶和木漆屏风很中国,其它都有显著的法式变异。这些艺术都是18世纪后半叶欧洲文艺思潮“洛可可中国风”的见证。当时法国出现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中国热”浪潮,在壁毯、服饰、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和瓷器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风格,并把这种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才有了Chinoiserie这个词。
谈及永利皇宫的建筑风格,若用“中西结合”泛泛而概之,只得其皮;若说这是“21世纪的国际化中国风”,只得其肉;再提炼到“这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宫廷”,则近其骨了;唯有搬出Chinoiserie这个词,意识到永利皇宫每个角落的“中国风”都不是中国传统的中国风,而是在21世纪再仿18世纪法国的“中国宫廷热”,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更加简洁大气的国际设计大势与中国清朝宫廷文化进行创新、糅合、简化、变化,由此而得独一无二的“21世纪的中国风”。如此言之,才算得其髓。
Chinoiserie到底是什么意思?这要说到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举行了一场盛大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身着中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的“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而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只是当时欧洲某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这一特殊风尚,就是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热”。
18世纪整个西方世界迷恋“Chinoiserie中国风”,因为它是法国式的时髦品味。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始,富饶的中国宫廷就成为欧洲大陆的奢华梦境。在Chinoiserie风格鼎盛的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恰值满清执政,清宫奢华的装饰风格、服饰装扮成为了欧洲设计师的灵感之源。仿绘重现清宫格调成为一种时髦,虽然他们可能根本分不清哪些是“中式”、哪些是“日式”、哪些来自伊斯坦布尔……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华美混搭就是Chinoiserie。
18世纪欧洲对中国有多崇拜和向往,这是今天我们谁难以想象得到的。我们只知道近代中国差点“全盘西化”,却鲜有人知道欧洲闹过“全盘华化”。法国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而伏尔泰,是中国圣人孔子的一枚狂热粉丝。18世纪法国人对中国风的迷恋和想象超越了中国的现实,换句话说,Chinoiserie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被想象塑造出来的一个神秘国度,被法国化得神秘而浪漫。就像Yves Saint Laurent所说:“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国……”就像永利皇宫一样,花卉主题酒店,象征童真的郁金香雕香和花卉旋转木马,处处充满浪漫和想象。